化畸形为神奇 连州人唐少波的根书艺术
化畸形为神奇 连州人唐少波的根书艺术 |
|
|
根书必须经过选料、裁剪、成型、打磨、上漆、装裱等六个步骤。
根书作品《福》字售出了110万元。 本来它们藏于深山,埋于地下,或被弃之路边,或本应当柴火烧掉,却因有了一双慧眼、一颗热心、一双巧手,枯朽之木才被复活,被赋予艺术生命,登堂入室,艳慕世人。 走进唐少波四年多来都没命名的根书艺术馆,眼前琳琅满目的根书作品,每一幅都散发着粗犷、遒劲、张扬的气势,令人目不暇接、叹为观止。 “中国根书,源于自然,它是结合根的自然美和书法线条美的一门古老艺术,它既有书法的美,又有书法难以体现的立体感。”从知识青年下乡种树、做一位木工匠,再到当兵回来开木工厂以及近四年来默默无闻地与一些树根为伴,冥思苦想地化畸形为神奇的根书艺术,今年58岁的唐少波走过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创作之路。 ●文/图 南方日报连州视窗记者 黄世康 根书可贵之处在于天然生成 为何对树根那么情有独钟?唐少波告诉记者,主要还是缘于自己23岁当兵前的一段当木工匠的经历。 因为父母都是教师,父亲唐贻进练就一手好字,受家庭书香门第的熏陶,唐少波也喜欢上了书法。在做木工以及后来开木工厂的时候,常常遇到一些奇形怪状的树根,它们因为在生长的过程中遇到一些石头或者硬物,只能从夹缝中畸形般成长起来。这些树根,扔了又可惜,就想到能否好好利用这些树根呢?直到2012年3月,木工厂没开了,他开始专注于根艺,想到利用树根创作根书,并为之倾注了一门子心思。 为了寻找好素材,唐少波常常爬山越岭,一旦发现好根材便如获至宝。如今,为了节省时间,他发动一些乡镇的朋友挖掘树根,论斤收购。“我的根书作品是采用具有一定天然美的根材,按照传统根艺的制作基础和传统书法的用笔要求,创造出各汉字书法作品。”唐少波说。 “这些根书的可贵之处,在于每个字都是天然生成,无人为拼接,保持原生态。要找齐材质、大小、色泽相同的几个字组成一幅根字作品,讲究机缘巧合,有时往往要等待好长时间。”在唐少波近600平方米的根书艺术馆里,不论是墙上和墙角,都摆满了根书作品。 他指着壁上一幅《精气神》作品说:“看起来这幅作品浑然一体,气韵流畅,轻重疾缓,一气呵成,实则大费苦心,为了找齐这三个字,花了大半年时间。” 唐少波介绍,由于树根的生长已经定型,在创作的时候需要大胆思考,可以创作成一个什么字体,然后将多余的裁剪掉。所以,根书创作必须懂书法,然后还得会思考创作,根书是大自然巧夺天工和艺人奇思妙想的最佳结合,欣赏这些作品的一大妙处,是可以自由联想。 《福》字作品售出110万 问及唐少波自己最得意的作品,他表示,一路创作一路追随,寻找独一无二的作品,能一以贯之保持对一种爱好的热情和追求,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。 目前有一幅《福》字作品,被一澳洲企业出资110万购买,款已付了,作品还在馆里。本着好奇心理,记者看到了这幅号称镇馆之作的根书《福》,只见正面是一个巨大的“福”字,背面为根书毛泽东的《沁园春·雪》,由红木镶嵌框架而成。 “根书妙在形神兼备。”唐少波说,在他眼里,根不仅有坚忍不拔的身躯,还有非凡的灵性,是大自然的无私馈赠。馆里展出的根书作品,来源于连州山野的野生杜鹃花树根,它们生长于沙石夹层或石板上,这种树根具有皮薄、耐腐(防虫蛀)、木质细腻、装饰性强等特点。因为每一件根书作品都是根据树根的造型而设计制作,所以具有作品的唯一性,比一般的书法作品更有收藏价值。 唐少波说,根书必须经过选料、裁剪、成型、打磨、上漆、装裱等六个步骤,收购回来根材,先清理,去皮、去泥沙。接下来进一步的清理、去皮、造型、打磨。去皮时工作量特别大,下手力度要适中,力度大怕破坏了纹理,弄断了根,力度小又剥不开。造型时,角度、斜度、开口都得胸有成竹才动手,否则会造成不可挽回的遗憾。 “看根书一定要到作品眼前才能看清它传统根艺的艺术精华,以及传统书法的神韵美感。”唐少波告诉记者,即使是拍照,都不能看出根书的艺术特点,一定要走近作品,才能看到它具有传统书法无法比拟的立体艺术效果。 问及根书的传承,唐少波表示,目前还没找到谁来继承,因为这要求作者既要有娴熟的根雕制作技艺,又要有中国书法的根底,贵在能思考,想象能力丰富,构思贯穿于整个创作过程,这是一个充满发现与灵思妙想的过程,找个继承人不容易。多年来,他有一个习惯,边泡壶茶品茗,边将几件作品放置一旁寻找新发现和新灵感。 对于今后,唐少波言谈中总是充满了热情,他说,原本初心就是自娱自乐,享受这些天生的艺术品,陶冶情操,以休闲的心态去搞创作,既然上道了,期待在根书创作艺术这条道上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。 |
- 上一篇:连州唐氏根书参展中国(广东)民博会 [2020-12-04]
- 下一篇:根书的历史渊源 [2020-08-13]